教育部高度重视!早期开展学龄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政策究竟多给力?
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,这不仅关系到孩子们当前的发展,而且对他们未来的学习与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。我国及相关部门在这方面的投入相当巨大。
政策指引方向
教育部出台了多项政策来促进学龄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。例如,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(试行)》和《3—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》对幼儿在社会教育中的情绪及情感成长设定了明确的标准。《幼儿园工作规程》亦着重指出,需充分考虑到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,依据他们的心理成长阶段来安排活动,并且注重培养他们的心理素质。
明确培养目标
《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(试行)》明确指出,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范生应当关注幼儿的心理状况,并精通相关的基础理论,还要主动投身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之中。而且,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的考试大纲中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解读,也将心理咨询技巧作为教师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,并着重指出教师必须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,来有效应对和处理实际问题。
活动引导家长
教育部已连续十年开展了学前教育的宣传,每年都有各自的主题,目的在于协助家长更有效地聆听、领悟并尊重孩子,以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庭亲子氛围。与此同时,全国妇联及教育部等相关部门联合颁布了《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(修订)》等文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解读,为不同年龄层的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详尽的指导内容。
妇联普及知识
全国妇联通过微信公众号和举办讲座等多种方式,大力推广儿童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。在城市里的不少社区,妇联举办的讲座吸引了众多家长前来,场面热闹非凡,座位上座无虚席,家长们都聚精会神地倾听并学习如何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。
提升教师能力
师范院校正在对培养课程进行调整,目的是加强师范生在学前儿童发展领域的专业基础。他们希望师范生能够学会观察和了解儿童,并掌握支持儿童成长的实际技能。同时,学校也在加大教师培训的力度,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核心课程之一,以此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。此外,学校还着力加强教研指导,确保这项工作能够覆盖到所有类型的幼儿园。
未来工作规划
教育部将继续举办全国学前教育的推广活动,并且会与各级妇联保持紧密的合作关系。他们打算利用城乡社区的家长学校、儿童之家等场所,向家长们传授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。此外,教育部还打算深入研究并制定“建立家校社共同培育人才的机制”的指导性文件,旨在提升学校、家庭和社会三者间的教育合作与过渡。
我国在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已经付出了大量心血,对此,您认为还有哪些方面需要加强和改进?欢迎各位积极提出看法,同时,也请不要忘记为这篇文章点赞以及分享。